新安江上,游船缓缓行进,水光潋滟映着两岸青山,江上课堂里,讲述与图像交织,把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道理顺着江风送进青年心里,围拢而来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的一群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短小、凝练、可视、可感——“十分钟艺术微党课”,已成为支部推动党建“双创”的一张鲜明名片。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出纸面、走进人心,成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育人力的试金石。支部把视线对准艺术类学生“善表达、重体验”的特性,以“十分钟艺术微党课”为抓手,把理论学习、艺术创作与融媒体传播拧成一股绳:用镜头讲道理、以作品作证据、在场景中见成效,让抽象理论在青年世界里“看得见、感受得到、沉淀为品格”。

这不是一次“短视频热”的跟风,更不是形式翻新。支部把每一堂微党课都当作一次完整的育人工程——前端“读原著、悟原理”,中段“脚本共创、现场拍摄、剪辑打磨”,后段“展演发布、同伴互评、数据复盘”。十分钟的片长背后,是一条从问题意识到表达方式、从艺术语言到政治表达的“隐形生产线”。学生在创作中重构知识、在表达中深化理解、在交流中完成再阐释,理论的说服力、亲和力与感染力在一次次打磨中不断增强。微党课的主题并不“飘”。新生入学季,课程指向理想信念启蒙与校园规训;毕业季,聚焦法治意识、职业规划与担当精神;常态化供给里,既有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也有技能报国的鲜活故事。镜头语言、信息可视化、情景演绎等专业手段被充分调动,政治性与艺术性在统一标准下同向发力。支部实行“选题审、内容审、技术审、发布审、复盘评”的全流程把关,政治上不走偏,艺术上不过度,技术上不失真,传播上不降格——每一步都有依据、能量化、可回看。


一项做法能否进入“双创”的“公约数”,关键在于能否被复制、能否可持续。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的答案,是把“十分钟艺术微党课”做成一件“日常设施”,常态化供给、标准化流程、项目化管理、数据化评估。围绕“会说理、能造型、善沟通”的能力结构要求,支部把课程、工作室、展演、平台串联起来,既保证稳定产出,又为跨学科协作预留接口。教师党员示范引领,学生党员带动共研,积极分子跟进成长,梯队清晰、衔接顺畅。实践证明,十分钟足以种下种子。两年来,支部累计组织60余场学习与宣讲,推出40余场微党课与24部短片;一批有思想厚度、审美亮度、技术硬度的作品走进校园公共空间与社会实践场景。成果能够被衡量:1部作品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展播,2部作品获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黄山市委讲师团的表彰,1部作品获全省优秀微团课一等奖,1部作品获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

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用十分钟,搭起青年与理论的桥、专业与政治的桥、校园与社会的桥。十分钟不长,却足以点燃一次讨论,牵引一次创作,促成一次成长;十分钟也不短,足以把“抽象的大道理”掰开揉碎,化为“看得见的影像”“听得见的故事”“做得来的行动”。当更多的十分钟汇聚起来,组织力、项目力、育人力的“同频共振”便有了可触可感的形态。
山水为证,青春作答,一堂堂“十分钟艺术微党课”,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心里安家,在公共空间落地,在社会传播中生长。它既是一种内容形态,更是一套工作机制、一种组织方式、一条实践路径。面向下一程,支部将继续把标准立起来、把机制固下去、把平台拓出去,以更高质量的供给为党建“双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撰稿:艺术学院 蒋家伟 摄影: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 责任编辑:艺术学院 左小蓉 审核:艺术学院 叶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