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学生科学疏导负面情绪、有效缓解心理压力,10月16日至20日,艺术学院立足专业特色,以心理育人为核心目标,精心策划并开展“艺术疗心”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易班工作站负责人、专职辅导员洪刘生老师全程带领,通过“肢体演绎、色彩绘画、黏土捏塑、拼贴创作”四种创意形式,引导学生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表达,在沉浸式创作与互动交流中完成自我探索、情绪释放与认知重构,累计吸引百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身体雕塑:于动静之间释放情绪张力
“身体雕塑:冻结与流动的情绪剧场”环节,以肢体为“语言”,搭建情绪表达的舞台。活动中,学生以4-5人为一组,围绕“考试焦虑”“社交冲突”“学业迷茫”等大学生常见压力场景展开创意演绎。指导老师精心选取音乐,节奏从缓慢沉重逐步过渡至轻快激昂,学生们跟随旋律自由摆动肢体——节奏低沉时,肢体迟缓下沉,模拟压力下的“情绪冻结”;节奏明快时,肢体舒展跳跃,展现情绪的“流动释放”。在集体即兴的肢体互动中,学生们不仅直观体验到情绪随节奏的变化与宣泄,更在同步摆动的默契中,感受到“并非独自面对压力”的归属感,有效缓解了孤独与焦虑。

色彩自画像:用笔墨对话内心真实情绪
第二场“色彩自画像:看见真实的自己”活动,以色彩为媒介,搭建自我对话的桥梁。活动伊始,洪刘生老师通过轻柔的冥想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放松身心,缓缓回忆近期触发情绪波动的关键事件,如学业瓶颈、人际摩擦等。随后,学生们拿起水彩、油画棒等工具,以“情绪自画像”为主题展开创作:有人用深邃的蓝色叠加扭曲的线条,勾勒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有人以温暖的橙色搭配圆润的色块,传递出生活中的愉悦与幸福;还有人通过黑白灰与亮色的碰撞,细腻呈现出情绪的矛盾与交织。
创作完成后,所有画作以匿名形式集中展示,其他学生根据色彩搭配、构图风格,猜测画作背后隐藏的情绪故事。最后,每位学生为他人的画作添上一笔“希望元素”——或是一道象征温暖的金色阳光,或是一对寓意力量的彩色翅膀,在笔墨传递间,让正向支持与治愈力量在彼此心间流动。

黏土叙事:在捏塑中重塑压力认知
“黏土叙事:重塑情绪的形状”环节,以黏土为载体,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压力。活动中,学生们拿起陶土或橡皮泥,将抽象的内心压力捏塑成具体形态:有人将焦虑塑造成布满尖刺的荆棘球,有人将孤独捏成无法闭合的空心盒,有人则把学业压力做成层层堆叠、摇摇欲坠的积木塔。
在作品完成后,一场“压力重构”互动随即展开:学生们轮流拿起他人的“压力雕塑”,通过掰、捏、重塑等动作,赋予其新的意义——有人将荆棘球的尖刺轻轻掰平,重塑为一朵绽放的向日葵;有人为空心盒捏出精致的盖子与装饰,将其转化为收纳温暖的百宝箱。在亲手改造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压力并非一成不变的“负担”,换一种视角与方式,就能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碎片重生:从拼贴中看见情绪新可能
最后一场“碎片重生:拼贴画中的认知重构”活动,以“情绪困境”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情绪转化的路径。学生们从旧杂志中仔细裁剪出与“考试失败”“人际争吵”“自我否定”相关的图像与文字,通过拼贴、组合,将内心的情绪困境直观呈现在画纸上:有的拼贴画以“交叉的红叉、皱眉的人物”,生动还原学业挫折带来的失落;有的以“破碎的对话气泡、背对的身影”,细腻展现人际冲突中的孤独。
在作品分享环节,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拼贴背后的故事,而其他同学则从不同角度提出“重构思路”——比如在“交叉红叉”旁添加“前进的箭头”,在“背对的身影”间画上“连接的线条”。这场创意碰撞,让学生们在他人的启发下,学会以更积极的视角看待情绪困境,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可能。

此次“艺术疗心”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是艺术学院将专业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作—表达—互动—重构”的完整闭环,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会觉察情绪、接纳情绪、转化情绪,有效提升了心理调适能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艺术+心理”育人模式,策划更多优质心理健康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搭建坚实平台,助力学生以积极心态拥抱成长之路。
撰稿、摄影:艺术学院 洪刘生 责任编辑:艺术学院 蒋家伟 审核:艺术学院 叶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