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领导
组织委员会负责大赛事项的全面具体领导,下设组委会秘书处,秘书处由承办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竞赛日常工作。
二、时间与地点
(一)校赛。由各高校依据省赛方案制定校赛方案,按时完成校赛,选拔并推荐省赛教师。
(二)省赛。由承办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全国赛时间制定方案,按时完成省赛,选拔并推荐参加全国赛教师。
三、组别设置
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等领域和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设6个大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共计18个小组:
第一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二组为新医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三组为新农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四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五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六组为课程思政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以及临床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四、名额分配
各高校推荐省赛名额分配见附件1,第1-5组名额为350名,第4组(课程思政组)名额为92名,总计442名。
五、比赛内容及成绩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第二阶段即现场评审阶段,现场评审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委按照评分细则(详见附件2)进行评审。评委评分实行实名制。
(一)网络评审
网络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等上传到大赛报名系统,由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网评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成绩占20分。
(二)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六、提交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提交材料
1.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3-1。
2.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教学创新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3-2。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二)校赛报送材料
1.参加校赛教师名单和参加省赛教师名单。
2.校赛工作总结。包括但不限于校赛基本情况,校赛规模与特点(参赛教师人数、组织情况、效果与亮点),校赛及省赛的问题与建议等内容。
各校须于2023年2月27日前将上述参赛教师汇总表(详见附件4)和各高校校赛总结、校赛工作总结展板电子档送(寄)至合肥市经开区紫云路292号安徽建筑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范晨晨收。同时,以上1、2内容于2023年3月20日前在比赛官网填报。
七、奖项设置
省赛设个人(团队)奖与优秀组织奖。个人(团队)奖。按照参赛教师的专家评委评分高低排序,按组别分设一、二、三等奖,比例分别约为最终参加省赛人数的10%、20%、30%。
优秀组织奖。对大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大赛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获奖比例为参赛高校数的20%。
八、申诉与仲裁
在比赛期间若出现有失公正或有关人员违规等现象,参赛学校领队可向省赛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反馈复议结果。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九、赛事安全和疫情防控
组委会按照疫情防控形势、政策和要求,认真做好与赛事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任务分工,严格遵循疫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参赛院校、赛事所有成员在比赛期间必须遵守各级政府和所在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比赛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参加现场评审参赛教师统一安排住宿和交通工具。参赛教师、领队、工作人员务必保证比赛期间的人身安全。
附件.doc